
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星速优配,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。
\n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养老领域床位、机构不足的短板弱项得到补强,助浴助餐、社区养老等业态得到发展……老有所养日渐可感可及。
\n但也有一些问题依然扎眼:城乡间养老体系建设差别仍较大;医养结合衔接不足,老人生活照护和健康保障的需要还不能很好兼顾;许多媒体关注到,围猎老人的经济骗局、消费陷阱大量滋生……老有善养,尚是需要努力的目标。
\n前不久公布的“十五五”规划《建议》,再次释放出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”的信号。未来,该如何推动老有所养走向老有善养,把养老这件“家事”“国事”办实办好?
\n
10月27日,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宝石社区71岁居民毛小妹展示适老化改造后的厨房吊柜。记者 黄宗治 摄/新华社
\n01
\n站在当下节点,为何养老问题需要被再次强调?
\n看“时”,老年人口规模增长、结构改变,是社会发展绕不开的“必答题”。
\n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.1亿人,占总人口的22.0%,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。而接下来的“十五五”时期,我国还将由中度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过渡,年均新增老年人约1400万,有专家预测,“十五五”时期可能是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提升速度最快的五年。老龄人口既有高总量也有高增量,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从未面临的养老问题,中国没有作业可抄。
\n此外,中国老龄人口还处于结构变动“进行时”:一方面,目前我国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龄人口占比达87.25%,70岁以下老龄人口占比过半,80岁以下老龄人口占比将近九成;而另一方面,截至2023年底,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.97亿,其中失能、失智老年人约4500万。这意味着,“主动享老”与“被动养老”会成为并存的养老“刚需”,复杂多元的需求结构,倒逼着我们备好政策工具箱,打造更精细化的养老服务体系。
\n论“势”,建设高质量养老体系,已到了关键的窗口期。
\n今年年初,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,为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开辟了发展空间。而若把目光放长远,便不难发现,这只是我国在养老体系建设中率先布局的其中一环。
\n从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,到长期护理保险地方试点;从以“公建民营”模式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运营,到以“时间银行”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共建;从把无障碍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的脚步,到设立老年医学与健康、养老服务师等新专业、新职业……一系列投资于人的具体实践,将有望在“十五五”时期推广开来,化养老压力为新时代的发展动力。
\n
6月16日,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杨柳坝社区香江嘉园小区,工作人员在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清洁、体检服务。记者 崔力 摄/视觉重庆
\n02
\n养老问题涉及产业广,牵涉人口多,任何一个节点的“疏”,都可能引发其他环节的“堵”。养老体系高质量发展,还必须过下面几关。
\n养老支付能力如何提高?
\n近期,“中国人口人均预期寿命有望达到80岁”成为社会热点,这是体现人民健康的好事,却也是养老要解决的难事——老人的养老金面临着更长的支付周期,这可能给更多家庭带来养老支付上的焦虑保守情绪,让需求端持续疲软。这样的情绪已有例证,2024年全国老龄委调查显示,老年人年均日常生活支出为11151元,为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46%。这个问题,仅靠家庭自我“节流”无法解决,必须依靠公共政策,在商业养老金、医疗保险等领域“开源”,去为家庭分散风险,释放银发消费活力。
\n还要看到,许多老年人面临就业、社保等方面的区别对待,老年人力资源无法激活,可能使更多老人“未富先老”。
\n养老事业与产业怎样协同?
\n养老是事业也是产业,需要公益性和市场性协同共进。但眼下,不乏一些地方,政府和市场间权责边界模糊交叉甚至彼此打架。
\n一些地方公办养老机构一位难求,民办养老机构却资源空转、无人问津;有地方拿出了真金白银补贴养老产业,却引来一些空壳养老机构套利跑路;有地方政府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尚有覆盖不足;也有地方,医疗转运等更适合市场化手段满足的场景,只有单薄的公立机构在苦苦支撑。
\n“积极老龄观”与“健康老龄化”的社会心理如何塑造?
\n更深层次地看,未来养老要解决的,不只是钱与业的表象问题,更是社会文化、社会心理这类隐性问题。
\n从老人群体内看,原子化的社会创造了更多空巢老人,他们往往既面临机能下降、患病等身体衰老问题,也面临离退休等社会身份衰老的问题,难免产生负面认知,对老年生活失去主动性。许多针对老人的骗术,恰恰是瞄准了老人存在健康焦虑、孤独寂寞、财富获取难、自我价值实现难等心理弱点,才频频得手。
\n而在老人群体外,当下社会还不时有老年人“负担”论、老年就业“挤兑”论、老龄化“抑制”创新论、老龄社会代际“冲突”论等不当论调沉渣泛起,一旦任由这种认知偏误干扰主流舆论,就会撕裂社会共识,让社会难以健康看待老龄化。
\n实际上,前不久公布的“十五五”规划《建议》对上述问题都有针对性地回应:如,在养老支付能力上,提到“完善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,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,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”;在照护对象上,提到“完善空巢老人服务保障体系,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”;在事业与产业发展上,提到“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”……这些关注如何形成制度、赋能实践,值得关注。
\n
6月11日,重庆市南岸区东东摩商场,附近老人在“常青魔方”内进行理疗。记者 崔力 摄/视觉重庆
\n03
\n面向“十五五”,养老既是民生所望,更该是施政所向,还应该在哪些方面作思考、下力气?
\n畅通体制,充盈机制,使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。
\n这需要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。如,在我国老人居家养老的现实情况下,便可根据后单位制社区、现代商品房社区、城中村或老旧小区等的不同现实条件,分类打造亲邻互助养老、市场化养老、公办民营养老驿站等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模式。
\n也要更好解决城乡间、区域间的资源协调统筹问题。尤其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重庆,更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格局中布局养老服务,让乡村的更多老人无障碍享受均等的基本养老服务,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\n化被动为主动,让老有善养成为保障民生、发展经济的有力推动。
\n未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4亿、5亿的时间节点,也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“两步走”战略时间安排高度重合,这意味着,我国养老问题将长期存在,不能再靠被动应对零敲碎打,而是要有的放矢、整体治理。
\n这需要尽力而为,量力而行,既不断提高兜底性保障的下限,解老百姓当下的急难愁盼;也谋长远,对应“人的全生命周期”,形成更系统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,让有需要的老年人享受更便利可及有质量的养老服务,让初老人群、将老人群、未老人群更有底气地面对衰老。
\n高质量的养老体系,不仅需要有为政府、有效市场,更需要有爱社会。
\n老年人渴望老有善养,这份善,不该仅仅是养老服务中的妥善,更该是社会中能寻见的一份善意。
\n可以为公园划分好地块时段,让老人和青年不致“抢地盘”;可以为随迁来照顾孙辈的老人创造社交场所,让老人不要既辛苦又“心苦”;可以在社会公共事务参与中有更多适老化的思考,让老人也能跟上社会的脚步……可做的、能做的事还有很多。
\n要知道,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,我们可以选择的,是让那个老去的自己,活在一个更懂爱的社会里。
\n原标题:老有善养星速优配,还要过几关?
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