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期间,伍子胥为了彻底羞辱这位曾经的越国君主,精心设计了一个阴险的计谋。当时正值晋国使者来访吴国,伍子胥便故意安排让越王王后雅鱼前去陪侍。勾践听闻此事点登富,内心翻江倒海,愤怒与屈辱交织,但他深知此刻必须隐忍。为了不辜负多年来的忍辱负重,他强颜欢笑,亲自送雅鱼前往。雅鱼临行前与勾践四目相对,两人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无尽的痛苦与无奈。
次日清晨,衣衫凌乱的雅鱼被送回时,勾践看到她憔悴的面容和散乱的发髻,心如刀绞。他明白发生了什么,却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地迎接妻子。在无人的角落,勾践紧握的双拳已经渗出血丝,但他知道此刻任何情绪外露都会前功尽弃。雅鱼则始终保持着平静的表情,仿佛昨夜什么都没发生过。
展开剩余82%多年后,当勾践终于重返越国,雅鱼却在某个寂静的夜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路历程?为何她不在吴国受辱时就选择轻生?这需要从她与勾践的过往说起。
雅鱼与勾践的缘分始于青春年少时。当勾践还是越国太子时,这位容貌倾城、气质高雅的女子就成为了他的妻子。雅鱼不仅拥有沉鱼落雁之姿,更难得的是她温婉中带着刚毅的性格。作为未来的王后,她处事得体,深明大义,常常协助勾践处理政务,是丈夫最得力的贤内助。两人感情甚笃,共同憧憬着越国的未来。
公元前496年,越王允常驾崩,吴王阖闾趁机大举进犯。初登王位的勾践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,不仅击溃吴军,还重伤了阖闾。阖闾因伤重不治,其子夫差继位后誓要报仇。在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下,吴国厉兵秣马,积极备战。而此时的勾践却因先前的胜利而骄傲轻敌,放松了警惕。
三年后,夫差率倾国之兵来犯,仓促应战的勾践大败,退守会稽山。当吴军重重围困之时,绝望的勾践一度想杀妻灭子,与吴军决一死战。但在范蠡等人的劝说下,他决定忍辱负重,派文种向吴国求和,甚至甘愿入吴为奴。
当时伍子胥坚决反对议和,而贪财好色的太宰伯嚭则被范蠡用重金和美女收买。在伯嚭的游说下,夫差最终同意和议。实际上夫差完全有能力灭越,但他更享受让一国之君给自己为奴的虚荣——这在整个春秋时期都是绝无仅有的壮举。
勾践并未立即赴吴,而是先留在越国善后。三年后,在吴军护送下,他与王后雅鱼一同来到吴国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初兵败时,雅鱼已在宫中备好柴薪点登富,准备与女眷们自焚殉国。得知勾践决定投降后,她又毅然决定陪同丈夫共赴国难。
在吴国,这对亡国君主夫妇被安置在阖闾陵墓旁的石屋中,被迫换上粗布麻衣,开始了奴隶生活。夫差让勾践担任马夫,每次出行都要在前牵马。市井百姓的嘲笑让勾践倍感屈辱,但他谨记范蠡的劝诫,将这份耻辱深埋心底。雅鱼则要操持各种粗活,从养马到洗衣做饭,曾经养尊处优的王后很快就被艰苦的生活磨去了光彩。
雅鱼选择赴吴为奴,实则是带着使命而来。她深知自己不仅要照顾勾践的生活,更要以王后之尊为越国女子做出表率。后来西施等越女甘愿入吴为妃,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雅鱼这种牺牲精神的感召。
在吴国期间,勾践表现得极为恭顺,加上伯嚭的美言,夫差渐渐放松警惕,甚至萌生放归之意。这令伍子胥深感忧虑,他认定勾践必有所图,于是借晋国使者来访之机设下毒计:让雅鱼陪侍使者。这个一石二鸟之计既能胁迫晋国签约,又能试探勾践的真实态度。
当伍子胥提出这个侮辱性要求时,勾践内心怒不可遏,但为了复国大业,他强忍屈辱应允。雅鱼明知此去必遭凌辱,但为了丈夫和越国,她选择默默承受。那一夜,在精心梳妆后被送入使者房间的雅鱼,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。次日,伍子胥故意告知使者雅鱼的真实身份,吓得使者立即签下条约。更阴险的是,伍子胥想借此激怒勾践,但勾践夫妇的完美伪装让他大失所望。
这次事件后,雅鱼虽表面平静,内心却已万念俱灰。她明白自己与勾践之间永远横亘着这道伤痕,但为了复国大业,她必须继续活下去。这种生不如死的煎熬,她默默承受了整整三年,直到夫差因勾践尝粪问疾的举动彻底被感动,终于放他们回国。
回到越国后,勾践卧薪尝胆,雅鱼则带领妇女养蚕织布,与百姓同甘共苦。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,越国终于在前473年灭吴雪耻。当夫差自刎的消息传来,雅鱼在欣慰之余,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。
作为最了解勾践的人,雅鱼深知丈夫无法面对见证过他耻辱的故人。范蠡明智地选择归隐,文种却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。而雅鱼,这位为越国付出一切的王后,最终选择以死来成全勾践的威名。她精心梳妆后,将财物分给宫人,然后独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勾践得知后悲痛不已,在雅鱼房中独坐三日,最后下令将整座宫殿填埋为陵。雅鱼之所以选择死亡,是因为她不能像范蠡那样一走了之——作为王后,她的离开会给越国带来非议。她的死,是对丈夫最后的成全,也是对自己尊严的最终守护。这个柔中带刚的女子,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贞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